『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08章 佛道,不足为虑[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小说屋]https://m.xsg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下江南,是必然的。
李荩忱必须要重回这曾经让自己经历过刻骨铭心、经历过生死离别、也经历过大起大落之地,表示皇帝陛下一直没有忘记江南士民在大汉之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不过倒是不急于现在。
既然要下江南,那就要有足够的本钱。
腰缠十万贯,才敢骑鹤下扬州呢。
李荩忱假如带着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去了,只是转一圈又走,这是去给江南士民解决问题还是制造压力?
光是这些人的开销,就足够现在的江南经济喝一壶的了。
并不是江南没钱,而是整个大汉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是以小心翼翼的屯钱为主,正如李荩忱曾经所说,钱都甩出去了,才能赚回来更多的钱,财政赤字只能说明你甩的方向可能不对,但是总归是有甩对的时候,而钱存在府库中,那就真的只是一个数字和破铜烂铁了。
钱花出去,大汉的经济受到刺激就会发展,经济发展,必然而然会吸引更多的人才、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且摇身一变变成更多的钱。而钱不花出去,百姓依旧还是饥寒交迫、靠天吃饭,最后大家又怎么可能不纷纷造反?
放在府库中的钱,被乱民抢走,非但不会为朝廷做贡献,还只会让这种混乱越来越大,甚至最后有了颠覆天下的可能。
钱是一方面,粮自然亦是另外一方面,现在的大汉虽然也已经建立起来很多大粮仓,但是绝对没有夸张到和历史上隋朝那样,汇集天下粮食,甚至不管百姓之死活。
有一说一,这些大粮仓的确是在隋朝多年的对外战争之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可是换来的是国内饿殍满地、民不聊生。到最后这些庞大的粮仓并没有帮助朝廷维系统治,反而成为一支支起义军放下成见、相互合作以攻克的对象。
义军联手、攻破仓城、开仓放粮,自此,民心不复隋朝所有,这自然直接推动了隋朝走向灭亡。
李荩忱既然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自然就不能这么干。
首先得保证民间的需求。
假如下江南只会给江南财政带来进一步的压力,那李荩忱还不如不干呢。
他要下江南,自然就要带去足够多的好处和利益,让江南士民知道,陛下并不只是来表示自己对这片土地之归属的,更是来表示朝廷愿意帮助江南之经济和民生发展更上一层楼的。
如此,江南士民自然也就愿意在朝廷需要的时候帮助朝廷。
朝廷并不是万能的,朝廷也需要大家的帮助,双方携手才能共同促进大汉之发展。这是李荩忱想要传达出的意思。
朝廷并非高高在上,并不是天上宫阙。
通过科举制,百姓只要努力,也可以成为朝廷的一份子。
而通过参与到朝廷的政策之中,百姓也能够和朝廷相互合作。
如此,百姓才能感受到大汉这个概念,并不是衮衮诸公所操持,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国家之发展,也离不开我们的鼎力相
助,国家的繁荣昌盛,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在其中。
只有这样,百姓才是真的变成大汉之百姓。
所以下江南,至少要等到朝廷平定河西并且进入辽东之后。到时候朝廷手握辽东的资源、河西的商路,自然就很好和江南士民们谈条件、讲发展。
至于什么佛道之争,在李荩忱看来,不过是整个大汉社会向前进过程中的一朵浪花罢了,甚至他们的争执,对于他们来说或许是水火不容的信仰之争,可是对于李荩忱来说,这不过就是体现大汉兼收并蓄、包容万民的宽阔胸襟罢了。
不足为虑。
随着民生的稳定、经济的进步,李荩忱知道自己是不可能拦住宗教之发展的,很多人总归还是期望能够在心底找到点儿归属感,或者在自己无助的时候能够有神灵的保佑。
但是到了那个时候,神佛,不过只是一个思想的寄托罢了,没有任何一个信徒会把供奉神灵当作自己生命中的全部——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极端的存在,毕竟天下那么大,不出几个脑子有问题的,也不太正常不是?
沦为一种精神寄托的神佛,显然已经不足以和南北朝时期那样,高僧大师出入门阀府邸,直接影响到当朝政局;也不足以占据最好的土地而不事生产,直接影响到朝廷的税收和粮产;更不至于凭借着自己的影响,但凡朝廷有点儿压迫,就振臂一呼、百姓赢粮影从,甚至就连“佛国”之类的都能整出来。
在内府和乐昌的眼中,佛道之争似乎是不可调和,但是在李荩忱眼中,就这?
或许······这就是吧。
乐昌当然不知道正在接见内府官员,挨个交谈鼓励的陛下,正在脑海中把自己狠狠的鄙夷了一番。
陛下的心情看上去不错,和每个官吏都扯上几句,先问姓甚名甚,然后再聊几句工作。
内府虽然是直接受到陛下和后宫管辖的,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像今天这样和陛下坐在一起畅声交谈的机会,甚至可以说在此之前,连想都不敢想。
毕竟在场的诸位,放在大朝会上,可都是没资格抬头看陛下的那种,只能乖乖捧着笏板,站在角落里,听着大佬们侃侃而谈,萌新瑟瑟发抖的那种。
现在他们才发现,原来高高在上的陛下这么平易近人,原来陛下对自己的工作这么了解和关心。
而乐昌看的也有些出神。
自家的夫君,不管是在“天上宫阙”中,还是在红尘滚滚里,都能如此游刃有余。
这,才是值得自己倾心并且为之付出一切的人。
“陛下,农部那边有奏章过来。”尉迟贞凑到李荩忱耳边,低声说了一句。
李荩忱眼神一亮,心中了然。
主持农部工作的李渊一直都是闷声不吭的主儿,再加上耕地之类的也没有什么好特殊汇报的,春耕秋种,按时组织、按时上报,走个流程就好了,这种事,本身也不会出什么岔子,出了岔子就不是农部能够承担的小事了。
唯一能够让李渊专门禀报的,肯定是李荩忱当年交代的杂交水稻已经弄出来点儿眉目了。
助,国家的繁荣昌盛,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在其中。
只有这样,百姓才是真的变成大汉之百姓。
所以下江南,至少要等到朝廷平定河西并且进入辽东之后。到时候朝廷手握辽东的资源、河西的商路,自然就很好和江南士民们谈条件、讲发展。
至于什么佛道之争,在李荩忱看来,不过是整个大汉社会向前进过程中的一朵浪花罢了,甚至他们的争执,对于他们来说或许是水火不容的信仰之争,可是对于李荩忱来说,这不过就是体现大汉兼收并蓄、包容万民的宽阔胸襟罢了。
不足为虑。
随着民生的稳定、经济的进步,李荩忱知道自己是不可能拦住宗教之发展的,很多人总归还是期望能够在心底找到点儿归属感,或者在自己无助的时候能够有神灵的保佑。
但是到了那个时候,神佛,不过只是一个思想的寄托罢了,没有任何一个信徒会把供奉神灵当作自己生命中的全部——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极端的存在,毕竟天下那么大,不出几个脑子有问题的,也不太正常不是?
沦为一种精神寄托的神佛,显然已经不足以和南北朝时期那样,高僧大师出入门阀府邸,直接影响到当朝政局;也不足以占据最好的土地而不事生产,直接影响到朝廷的税收和粮产;更不至于凭借着自己的影响,但凡朝廷有点儿压迫,就振臂一呼、百姓赢粮影从,甚至就连“佛国”之类的都能整出来。
在内府和乐昌的眼中,佛道之争似乎是不可调和,但是在李荩忱眼中,就这?
或许······这就是吧。
乐昌当然不知道正在接见内府官员,挨个交谈鼓励的陛下,正在脑海中把自己狠狠的鄙夷了一番。
陛下的心情看上去不错,和每个官吏都扯上几句,先问姓甚名甚,然后再聊几句工作。
内府虽然是直接受到陛下和后宫管辖的,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像今天这样和陛下坐在一起畅声交谈的机会,甚至可以说在此之前,连想都不敢想。
第2308章 佛道,不足为虑[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