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一百四十二章 科举制[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小说屋]https://m.xsg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夜阑人静,万籁俱寂,洛川府邸的庭院中,唯有他踱步的脚步声。如水的月光倾洒而下,为他的身影镀上一层银边,却照不清他紧锁的眉头下那深深的思索。
蜀汉新立,看似崭露头角,实则如履薄冰。在这波谲云诡、群雄逐鹿的三国局势里,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蜀汉的生死存亡,稍有差池,便可能万劫不复。
洛川深知,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乃是支撑蜀汉长远发展的根基,是决定其能否在乱世中崛起、站稳脚跟的关键所在。
这些时日,洛川日夜苦思,脑海中渐渐勾勒出三条计策。
科举制,宛如一道曙光,能穿透世家大族把控仕途的阴霾,让寒门子弟有机会凭借自身的才学踏上朝堂,为蜀汉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
兴办官学,从根源上培育人才,为国家储备栋梁之材,使蜀汉的未来后继有人;而改进造纸技术,则是文化传播的催化剂,能让知识的火种在蜀汉大地熊熊燃烧。这些想法在他心中反复翻涌,如同潮水一般,直至天边泛起鱼肚白。
次日清晨,洛川怀揣着这些计策,匆匆前往丞相府拜访诸葛亮。
见到诸葛亮后,洛川恭敬行礼,而后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丞相,如今蜀汉初立,百废待兴,洛川思索良久,有三条计策,望能助力蜀汉发展。其一为推行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对人才选拔的垄断;其二是大力兴立官学,从根本上培养人才;其三则是加大对造纸技术的研究与投入,促进文化传播。”
诸葛亮轻抚胡须,眼中露出赞赏之色,缓缓说道:“洛川,此三策甚妙,实乃利国利民之举。然推行科举制,打破世家对仕途的垄断,恐会遭其抵制。这些世家在地方根基深厚,盘根错节,利益牵扯甚广。他们习惯了举荐自家子弟为官,把控朝堂,一旦科举制推行,其特权必将受到冲击。”
洛川微微点头,神色凝重地回应:“丞相所言极是,洛川亦深知其中艰难。但为了蜀汉的长远发展,此路不得不走。我们可先与部分开明的世家沟通,晓以利害,争取他们的支持。同时,在推行科举制的过程中,给予世家一定的安抚政策,比如在某些特定领域保留其一定的话语权,逐步推进,减少阻力。”
诸葛亮沉思片刻后说道:“你所言有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我们需做好周全的准备,方能推行。”
二人又就三条计策的具体细节,包括科举制的科目设置、官学的选址与师资配备、造纸技术改进的资源调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直至日影西斜,洛川才告辞离去。
几日后,朝会之上,气氛庄严肃穆,群臣列班而立。洛川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稳步出列,向刘备恭敬地行了大礼,而后说道:“陛下,臣近日思得几条建议,或可助力蜀汉之长远发展。”
刘备微微点头,目光中满是期许,温和地说道:“爱卿但说无妨。”
洛川清了清嗓子,条理清晰地阐述起来:“其一,臣建议举办科举制。如今我蜀汉选拔人才,大多依赖世家大族和地方举荐,虽有贤才得以入仕,但范围终究太过狭窄。若推行科举制,天下有才之士,无论出身贵贱,皆可凭借真才实学应试为官。如此一来,既能广纳贤才,充实我蜀汉朝堂,为国家注入全新的活力,又能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使朝堂之上人才济济,各展其能。”
刘备微微皱眉,陷入沉思,片刻后问道:“此科举制具体该如何实施?”
洛川有条不紊地答道:“可设立不同科目,如经义、策论、诗赋等,以此考察应试者的学问、见识和治国方略。定期举行考试,各地学子皆可前来成都应试,由朝廷选派公正无私的官员监考、阅卷,选拔出优秀者授予官职。”
刘备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点头道:“此策甚妙,可与丞相等人仔细商议具体细节后再行定夺。”
洛川接着说:“其二,当大力兴立官学。官学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可在成都及各郡县设立官学,招收各地学子,聘请名师讲学,传授儒家经典、兵法谋略、治国之道等。如此,可使我蜀汉青年才俊自幼接受系统的教育,培养其忠诚之心与治国之能,为国家储备后续人才。”
刘备微笑着说道:“兴立官学,确是培养人才的良策,可着令相关官员即刻着手筹备。”
第一百四十二章 科举制[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